番外1:中国历史上的“反季节”植物栽培技术
张岱临高见闻录 | 波尔布特 | 约 2442 字 | 编辑本页
反季节植物栽培技术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反季节栽培出现在秦始皇时代。秦始皇在位的一年冬季,曾在今西附近的骊山阬谷中种植瓜果,并且获得了收成。当年是如何进行反季节栽培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骊山附近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著名的游览胜地华清池就是其中的一处温泉。利用温泉形成的小气候进行冬瓜等蔬菜的促成栽培是很有可能的。至少这种可能性在唐朝已经成为现实。
唐朝内宫的园圃中,使用温泉灌溉,进行反季节瓜果栽培,每年的二月中旬便能尝到新鲜的瓜果。唐代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温汤监”来负责该项业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用温泉水来灌溉蔬菜瓜果,使其“先时而熟”,唐人王建有诗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由此看来,唐和唐以前的反季节栽培首先应归功于对地热资源的利用。
但是仅仅利用地热资源似乎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遮盖才能成为现实。因为西安冬季气温一般都在摄氏零下 10 多度,如果地面无任何覆盖的话,地温再高,种的瓜类虽能长出地面,而植株裸露在摄氏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也是无法成活的,根本谈不上开花结果。这种遮盖就是最早的温室。据此推测,利用温室进行反季节栽培最早可能出现于秦朝。
然而,有关温室最早的确切记载则是在汉代。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当时皇宫里造了一些大屋子,太监们冬天在里面烧火,昼夜不止,产生热气,室内的温度比外面高很多,形成了温室。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各种蔬菜就正常生长起来了。《汉书•召信臣传》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冬生葱、韭、菜茹,即现代所称的反季节蔬菜。
东汉时,将这种反季节栽培称为“郁养强孰”。与以前不同的是,东汉的温室是“言火其下,使土气蒸发,郁暖而养之,强使先时成熟也”。也就是利用加热土壤的办法。这种方法直到唐代一直留存。
自汉至唐,温室栽培技术仅供皇室贵族享用。一些圣明的君主和清廉的官吏,都认为温室栽培过于糜费扰民,不主张发展。那时候,温室栽培规模很小,数量很少。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附近东西马塍的花农发明一种花卉促成栽培技术,称“堂花术”。
堂花术,又称唐花术。写作唐,唐又通煻,而煻则为灰中的火,可能与加温有关。这种火适合于慢慢加温。写作成堂,则屋子有关。起初的堂是一个用纸做成的房子,里面开有沟,沟中倒上热水,以增加室内的温度,还施上牛溲和马尿,以及硫磺,增加土壤肥力,同时提高室温,通过这种办法来促使堂中栽培的花卉提前开放。
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详细记载了这项创新技术。他写道:“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唐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作坎,缏竹置花其上,粪之以牛溲、马尿、硫黄,尽培溉之法,然后置沸汤于坎中,少候,汤气熏蒸,则扇之以微风,盎然盛春融淑之气,经宿则花放矣。若牡丹、梅、桃之类,无不然……余向留东西马塍甚久,亲闻老圃之言如此。”
反季节栽培的结果,使得春节期间便能观赏到牡丹、品尝到新爪,其它季节也都能享受到各种花果。苏东坡有“和述古冬日牡丹”诗,证明宋代时人们已能通过促成栽培,使牡丹在冬季开花。这种花卉的反季节栽培,一直保留下来,今天北京中山公园的唐花坞就是从古代堂花术发展过来的。
元朝时园艺种植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蔬菜栽培技术也有新的创造,阳畦风障植韭技术在农书中已有记载。据王祯《农书》记载:“至冬,移根藏以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又言:“就归畦内,冬月以马粪覆阳处,随畦内蜀黍篱障之,用遮北风。至春,其芽早出;长可二、三寸,则割而易之,以为尝新韭。”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助长了社会上对反季节花卉、蔬菜瓜果的需求。据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右安门外南十里的草桥已经是“唐花之乡”了。每至新年,北京文人都要互相馈赠牡丹。要是没有温室栽培技术,恐怕这个风俗也要大打折扣了。
经过劳动人民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造创新,栽培面积有所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温室栽培技术得到一定推广,已经成为正常的农事。当时出现了所谓“穿凿萌芽”一类的反季节栽培方法,大概是挖掘土坑(堆土在北面),利用坑内温度比地上高的特点,在坑内进行蔬菜的催芽育苗,也即所谓的“炕洞”。
明代北京城里有一处地名,曰灰池,是一处种植蔬菜的地方。其地名的由来可能与温室栽培有关。明时在这里“种植瓜蔬,于炕洞内烘养新菜,以备春盘荐生之用。立春日进生(一作鲜)萝葡,名曰咬春。”因为温室栽培需要燃火加温,燃火过后的灰烬,倾到入池,是有灰池。由于北京的反季节栽培主要在炕洞内进行,所以培育出来的蔬菜瓜果,又称为“洞子货”。洞子货中除了有萝卜之外,有黄瓜、韭黄之类。明末徐光启就曾提到京师的反季节栽培,曰:“今京师窖藏菜果,三冬之月,不异春夏。亦有用法煨艺,令冬月开花结蓏者。”
明代王世懋所撰《学圃杂疏》载:“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以备春盘荐生之用。”可见 400 多年前,我国温室黄瓜促成栽培已取得成功,以后又相继创造了改良式温室。
杨士聪著《玉堂荟记》说:“京师花卉瓜果之属,皆穴地温火而种植其上,不时浇灌,无弗茂盛结实,故隆冬之际,一切蔬果皆有之。”
明代的灰池,到了清代改为南花园,南花园内“杂植花树,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皆付灌植。”“又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时安放。”
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在两千多年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设施园艺也曾取得巨大的成绩,但随着西方近代科技在 19 世纪的迅猛发展,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差距日益增大,不得不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