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9:工业化对“小农经济”的促进作用

张岱临高见闻录 | 波尔布特 | 约 4207 字 | 编辑本页

提起“小农经济”,很多人是非常鄙视的。很多讨论《临高启明》的读者认为,“小农经济”是非常脆弱的,是非常容易被工业化大生产消灭的“落后生产关系”,“先进生产关系”应该是“雇佣制大农场”。

北朝的临高启明板块还在的时候,Alexius 发帖提到美国学者黄宗智的两篇论文——《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社会发展》《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内容是关于清末民国以至解放后的农村发展情况,Alexius 感觉这些历史资料很符合元老院未来的政策导向。

然而这个帖子提供的历史资料却并没能佐证“小农经济在工业化浪潮下迅速破产”、“雇佣制大农场蓬勃发展”的观点,反而以历史事实证明,“小农经济”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越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工业化发达的地方(例如长三角),“小农经济”反而越不容易破产;反倒是工业化更为落后的华北地区,小农也更容易破产,而“雇工制大农场”不管在长三角还是华北都不是主流。

细节方面,这个帖子提到了以下几个情况:

1、长江三角洲的经营式农业非但没有像“资本主义萌芽”学者所说的那样开始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反而衰落了,因为雇工的成本太高。

2、家庭式农业与经营式农业的实力差异不是基于农场的规模,重要差别是家庭生产单位特长发挥的程度。家庭生产单位可以通过利用家庭中妇女和老幼辅助劳动力轻松地胜过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营方式,因为家庭辅助劳动力比雇工便宜。

3、商品化带来的并不是小农家庭生产单位的削弱,而是更充分的完善和强化。只要毛收入超过生产成本,即使附加的活十分艰辛、收益又低,迫于生存压力的小农也会将其成员的劳动力投进去,雇佣成年男子劳动力的企业绝不可能与这样的家庭生产单位竞争。

Alexius 对这些历史资料感到非常意外,所以在北朝发帖,想跟众元老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已经发帖反对过某些元老对“雇工制大农场”的幻想和对“小农经济”的“鄙视”。根据《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农业资本主义的失败》这篇论文的分析,雇佣制大农场更加适合“开荒”与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需求,随着“开荒”的完成与农业机械的大发展,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家庭农场”也重新在西方复兴。

在本人所写的《浅谈儒家的政治组织本质与明末的斗争》一文第九节的内容中,我从多个角度分析“土改与分地的积极作用”,并且指出,西方人在亚非拉搞的奴隶制种植园并不是什么“先进生产力”,而是被殖民地土著“落后生产力”拖累的“落后生产关系”。因为很多刚迈进奴隶社会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黑人、印第安人“生产力”与“生产积极性”太差,不仅不会种地,而且很懒散,于是白人奴隶主只得用鞭子“教育”、督促他们多干活,不得不采用奴隶制、封建制的落后生产关系来管理殖民地的农场。

Alexius 的帖子所讨论的主题可谓是我的研究特长,于是我在这个主题下发了多个跟帖剖析工业化对“小农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小农经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活越好的根源。

我的第一个回帖说道:“看了文章的内容,我算是进一步理解了为何在‘熟地’地区,家庭农场远比雇佣制农场更具有竞争力。家庭农场不仅不用养监工,连工资都不用发,甚至口粮都不用多支出,可谓是零成本。看样子,元老院需要大量‘高薪雇佣’女工、童工才能瓦解家庭农场”。

当然,我的这个回帖不是想要元老院通过“高薪雇佣”女工、童工的方式瓦解“家庭农场”。根据历史事实,想靠“高薪雇佣妇女儿童”的方式瓦解家庭农场并不靠谱。对于“熟地”来说,“家庭农场”始终是最有经济竞争力的经济模式。

我的本意是,某些元老想推广 “雇工制大农场”是不靠谱的。与其想着怎么瓦解自耕农、推广“雇工制大农场”,不如考虑让“家庭农场”机械化。

实际上,美国、澳洲的那些“机械化大农场”本质上也是“自耕农”,和中国的“小农”一样是“家庭农场”的模式。搞“小农经济”也并不会妨碍“农业机械化”,现在中国就有全国各地季节性流动的农机队。说到底,农业机械化的事跟是不是小农土地所有制没关系,关键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以前外出找工作做困难,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不租用农业机械代耕了,自己下地动手干活。现在外出打工赚钱容易,再亲自下地干活就变得不合算了,所以把农活外包给流动农机队。

有人指出,小家庭机械化很吃力,而且小家庭不搞农业水利。

我回答他:你的思维有两个误区。

1、小家庭=小土地。

实际上小家庭拥有的土地未必小,像美国、澳洲的家庭农场可以拥有几公顷到几千公顷的土地,相当于以前人民公社的面积,不搞机械化怎么忙得过来?

2、搞机械化一定要买农机。

其实可以租农机,租赁价格根据粮食产量或耕地面积算。例如一个操作农机的个体户家庭替几千个农民家庭代耕、代收几万亩耕地,有几个雇佣制农场的内部私有农机能有这样的“产量”?实际上随着现代中国农村的“空心化”,农村的壮劳力已经差不多走光了,目前中国农业的主流就是农忙的时候连人带机器雇佣农机队“代耕”,农闲时留在村里的老人、妇女负责照看农田。

此外,还有两个现实案例可以参考,一是日本也是小土地所有制,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跟中国连人带机器一起雇佣不同,日本农民多数是亲自操作农机。二是美国、澳洲的银行会贷款给 farmer(直译为“农场主”,其实就是人均土地很多的自耕农)买农机及其他农业资材,那些 farmer 不存在买不起农机的问题,就是比较容易因为天灾人祸还不起贷款而破产。

至于小家庭不搞农业水利,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历史上人民公社对中国农村的水利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 50-60 年代搞人民公社是非常英明的决策。不过在 70 年代后,随着农村人口的膨胀和水利建设的暂时饱和,就有了怠工的问题。

所以我说家庭农场适合“熟地”,因为“熟地”很少需要搞水利建设。大搞水利建设主要是在“开荒”阶段和“产业升级”阶段。而西方的历史经验是,在“开荒”阶段适合雇佣制农场,进入“熟地”阶段后适合“家庭农场”。

不过水利建设也不是只有雇佣制农场一条路,还可以指望基层政权。古代主要是乡绅、宗族、村社组织负责,现代靠乡村两级政权。近代中国搞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半殖民半封建国情,当时发生了农村经济破产和“乡绅劣化”的浪潮,原来的“乡贤”和“有良心地主”大量移民城市,留在乡村的“土豪劣绅”既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搞水利建设。

然后,对方说:“你说农机小家庭可以用租,这个合情合理,我知道了。……就算小家庭拥有的耕地多,并且有了农机,还是需要雇工啊?农业生产不仅是播种收割,我很难想象一个 5、6 口人家,有老有小,租几台联合播种机收割机,就能干完 1000 亩地的农活?……那既然小家庭,大耕地也需要雇工,那这和雇工农场又有啥差别?”

我的回答是:

谈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所谓的“雇工”说,其实还是建立在中国劳动力大量剩余、工资低的“国情”上。但有些国家如美国和澳洲,地广人稀,你想雇人都雇不到阿;就算能雇到,要求的工资也很高,农场主不一定雇得起。而且农业是季节性劳动,就算要雇工也主要是雇季节性的临时工、小时工。即使如此,季节性小时工的“高工资”已经成了美国、澳洲农场主不时亏本甚至破产的原因之一。虽然目前美国、澳洲的农场主并没有大量破产,但农场主赚得不如“临时工”多却是比较常见的。

这方面的情况,去看一下关于中国人在美国、澳洲当农场主文章就清楚了。我记得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报道,有个去美国种地的华人农场主,开始还雇了个白皮当长工,结果那个白皮又懒工资又高,那个华人农场主干脆辞了白皮,所有的农活自己一个人干,只在农忙时雇几个临时工。从这个案例来看,就算一个人种一大片地,在机械化的情况下也是勉强可以的,更何况有了家庭后可以多几个免费劳动力用。

发展到现代,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农活都已经机械化了,包括犁地、种植、收割、浇水、施肥、除草除虫(用农药,甚至可以用飞机撒)。农民非机械化的农活大概只剩下这样几样:监视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注意病虫害,拿起猎枪驱逐破坏庄稼和牧场的野生动物。

正是因为基本都机械化了,所以男女老少的劳动力区别不大了,像开拖拉机这种事,十几岁的小孩、60 多岁的老人跟成年男人都开得差不多。那些非机械的农活,例如开枪打兔子和袋鼠,10 岁的钱朵朵这样的萝莉也是可以干的。

这样一来,一个 5、6 口有老有小的家庭,跟 5、6 个壮劳力的劳动效率就差不多了,而且省工资。

从现实看,就算是人口稠密的日本和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现在也普遍机械化了。

就算是澳洲的农业机械化也是以租农机居多,因为新农机太贵,二手农机虽然便宜但维修、保养又贵又麻烦,总体成本跟买新农机差不多,都不如租农机划算,顺带提高了农机的使用率。

目前中国的流动农机队是全国到处跑,根据农忙季节从广东跑到东北,然后再从东北跑回广东。中国从亚热带到亚寒带的不同农忙季,给了这种流动农机队发挥的空间。

总体而言,很多人对“小农经济”的鄙视,其实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受中国自耕农人均耕地少的现实影响,他们根本没想到国外的大农场大部分也是自耕农。而且那些“大地主”模式的白人农民,收入并不比本国的工人阶级高,甚至不时亏本。对“雇佣制大农场”的向往,则是受工商业领域广泛流行雇佣制的社会现实影响,根本没想到大部分种植业是“季节性劳动”,雇“长工”是一件亏本的事。

庞大的澳洲农场,大部分跟中国的农户一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产权的分散并未真正阻碍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真正阻力是农民的“隐形失业”/“劳动力”不值钱

在农业领域,只有摆脱了“季节性劳动”规律的行业,才能真正发挥“雇佣制工厂”的生产优势。例如“马前卒工作室”在 2019 年 1 月 25 日发表文章《为了保住中国最古老的产业,可能得消灭家庭养蚕》。根据这篇文章的说法,因为养蚕的季节性劳动,中国在这一行至今还是以“家庭养蚕”为主流。不过随着 2019 年 1 月 20 日浙江“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 一期项目的正式投产,“数千年来传统养蚕模式被颠覆”。也就是说,随着养蚕行业摆脱季节性规律的影响,这一行终于有希望摆脱“小农经济”的限制了。